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各種思鄉情懷《灣生回家》



其實是一部之前看預告的時候就已經飆淚的電影,終於等到在電影院上映一定要捧場一下的!

灣生,(台灣からの引き揚げ),指1895年至1946年間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臺通婚者所生下之子女,大多能使用台語等本地語言溝通。(引自維基百科)

電影的一開始沒多久,以富永勝さん回到花蓮尋找當年的老朋友,卻發現許多老朋友都已凋零的殘酷事實帶入,其實一開始就是讓人飆淚的點。
因為戰爭戰敗的殘酷,被迫離開自己的故鄉台灣,回到名義上身為日本人的故鄉日本。心中幾十年來掛念的故鄉台灣友人再見面時竟已是一張掛在牆上的照片。這種心情想必是非常難受的。縱使還是有些老友仍然健在,或者已經有了長得很像當年老友的老友下一代,但總是還存在著一些遺憾。

承接上面所提到,灣生們因為在台灣出生,即便因為日本戰敗而回到日本後,感受到的是種異鄉情懷,如同電影中的家倉多惠子さん所說的「異邦人」那種體會。回到日本後,看到寺廟上類似台灣建築的雕飾屋頂樣式和線條,便不自覺流下眼淚,懷念起故鄉台灣。另外家倉多惠子さん也提到,她要離開台灣時,在甲板上和弟弟一起唱的《故鄉》這首歌。這首歌的旋律,在電影裡面每出現一次,就讓人哭一次。

『曾經追過兔子的那座山、曾經釣過鯽魚的那條河,現在只能在夢中重逢』

簡單文字場景的歌詞,蘊含著卻是灣生們對於台灣這個故鄉的情懷。那座山、那條河,在他們搭船引揚後,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

邊看電影,邊能體會灣生們對於台灣故鄉的懷念。在他們的心目中,台灣,他們的出生地,就是他們的故鄉。在他們的印象中,當年也不會去刻意區分台灣人或日本人。如同電影中竹中信子さん所提到的,當時受的教育,把台灣視為像是九州一樣的日本領土,當成是自己的一家人。這點我想有可能是因為皇民化運動的成功,但無論如何,當時的族群融合感覺已經達到一個和諧相處的境界。

電影的最後是以片山清子さん尋找媽媽片山千歲さん的故事做為結尾。當年的媽媽萬般不捨地將女兒託付給台灣的一家人,回到日本後,還是在戶籍登錄上記載著女兒的資料,也許在媽媽的心中,還是期盼著某天能夠和女兒團聚吧。

看完電影的反思,其實又關於政治層面。

假如當年大日本帝國沒有戰敗、假如現在台灣還是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假如中華民國沒有代管台灣而是採取沖繩模式交給美軍代管,好多的假如,不知道平行世界中會是怎樣的景況。

看到灣生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又看到中華民國代管台灣後實施的恐怖統治、剷除異己,就連比較晚離開的灣生,都學會了中華民國國歌,想起來其實滿諷刺的。再過沒幾天就要到來的臺灣光復節,在這幾年網路資訊越來越流通、過往的史料漸漸被發掘出來後,讓人覺得好像倒是比較像是台灣淪陷日。

整場電影看完,大概也掉了不下十次眼淚吧。除了對於灣生們遭遇的感慨外,也含有對台灣的現狀感到憂心。心得的最後,還是希望現在的台灣人民能夠自立自強,挺住自己的國家;明年選舉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能夠終結中華民國代管時期,獨立建國扭轉台灣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